邯涉鐵路:我黨修建的第一條鐵路

邯涉鐵路邯鄲至磁山段靈山西坡山勢陡峭,為減緩坡度設計的“之”字形線路。 張獻偉供圖

【閱讀提示】

解放戰爭時期,曾有一條軍工運輸大動脈為我軍奪取淮海戰役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。

它,就位於我省的邯鄲與涉縣之間,名叫邯涉鐵路。

如今,邯涉鐵路已經不複存在,但在中國共產黨的鐵路修建史上,它卻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,它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修建的第一條鐵路,也是軍民白手起家、艱苦奮鬥的一個壯舉。

從涉縣深山延伸出的軍工運輸生命線

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群眾修築的第一條鐵路,邯涉鐵路的修建與解放戰爭推進的大背景關係密切。

解放戰爭進入1947年初,國民黨軍隊由全麵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山東、陝甘寧邊區,並一度占領了晉冀魯豫邊區的魯西南及冀南大名等地。晉冀魯豫邊區人民一麵支前,消滅進犯之敵,一麵繼續奮戰,向後方轉移物資。不少幹部、工人向領導提出建議,從磁山起沿邯(鄲)長(治)公路向西部涉縣深山區修建簡易鐵路。

這個建議不無道理。因為修建磁山至涉縣鐵路,可以充分利用備戰進山的各種礦山道軌和從平漢路拆下來的標準軌;所需枕木短且少,在本地易於解決;邊築路邊運營,小機車能充分發揮作用;備戰進山的煤礦鐵路工人有了用武之地。如果戰爭形勢好轉,不僅可以支前運輸,減輕群眾負擔,還可以建成一條鐵路,培養一批鐵路人才。如果戰爭持久打下去,形勢緊張,就可以從東向西逐段拆除,把道軌、機車運進涉縣深山區。

最終,這個建議被采納,晉冀魯豫軍區和邊區政府決定從磁山向涉縣修鐵路,先築磁山至冶陶段。

磁山至冶陶段於1947年2月6日動工,至1947年8月建成通車。續修冶陶至亂石岩段,當年12月修成。

磁山—冶陶—亂石岩鐵路修成通車期間,全國戰爭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,中國人民解放軍打退了國民黨數百萬軍隊的進攻,並由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。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劉伯承、鄧小平率領下轉戰魯西南,挺進大別山。

在此情況下,後方的主要任務已經由備戰轉變為戰略進攻支援前線,而軍工廠都在西部太行深山區,僅涉縣西達兵工廠就月產“七·五”山炮彈6000多發,長治、黎城的軍需物資也很多,從涉縣、黎城、長治往邯鄲運送軍用物資,特別是槍支彈藥的任務日益繁重。

老根據地的群眾人擔畜馱踴躍支前,但因路途遙遠,繁重的任務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。1947年10月,邊區軍政聯合財經辦事處決定加速修建邯鄲至涉縣鐵路,邯鄲至磁山和亂石岩至涉縣兩段同時分頭施工。

邯鄲至磁山段基本上沿用日偽時期的路基,於1948年3月修成通車。亂石岩至涉縣段在溝穀中自行測量修築,難度比較大,到1948年10月20日修成。至此,邯涉鐵路全線通車。該路東起邯鄲,往西經林村、康二城、武安、午汲、磁山、徘徊、冶陶、亂石岩、雞鳴鋪、井店、抵達涉縣北關,全程103公裏,沿途設有12個火車站,其中9個上水點。

自力更生、白手起家建鐵路

邯涉鐵路的順利建成通車是廣大農民、工人、技術人員和幹部艱苦奮鬥、自力更生的結果。

太行山巍峨險峻,山高溝深,一些地段的水文地質非常複雜。與此同時,晉冀魯豫邊區沒有科技人才、築路技術、鋼材水泥,也沒有製空權,修築鐵路,難度極大。

時任晉冀魯豫軍政聯合辦事處主任的楊立三,曾組織秘密踏勘隊。他們化裝成采藥中醫和農民,頂著漫天大雪,進山勘測線路。1947年1月18日,邊區政府成立工礦局築路處,以徘徊為中心,向東西兩個方向同時勘測設計。他們邊設計、邊施工,千方百計節省時間。

大洺河河床寬約數裏,河水湍急。當時峰峰礦上的外籍專家表示,沒有鋼材築橋,世界築橋史上尚無先例。即使購置、架設鋼梁橋或巨型圓木橋,不僅需要半年以上時間,而且根本無法抵擋國民黨飛機的轟炸。

但專家攻關組副組長耿振林提出了一個不同的想法。太行山有五千年的石頭文化和漫水橋史,有石匠師積累的豐富經驗,可以以石(橋)代鋼(橋),設計漫水橋,橋上橋下皆可過水,不怕特大山洪衝擊。特別是潛水橋方案,敵機看不到水下潛橋,假使摧毀了石橋,也能就地取材,盡快修複。此方案同時解決了橋梁、洪水和敵機轟炸幾方麵的難題。

後來,在大決戰關鍵時刻,國民黨軍機幾乎天天炸橋,但沒有一次成功,邯涉戰備鐵路始終暢通無阻。

邯鄲至磁山段靈山坡度太大,為減緩山體坡度,確保運輸安全,工程師李芝圃巧妙設計了“之”字形線路,在大山陡坡上,火車先往西走一段,攀高一層,然後折返再往東走一段,再攀升一層,在原有有限回旋餘地的半山坡上,一舉解決了火車翻越山嶺的問題,當地鄉親們稱為“回車嶺”。

這條與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八達嶺段神似的靈山“之”字形鐵路,先是潛入河流,再與鐵路潛水石橋銜接在一起,構成了中國鐵路史上的一絕。

邯涉鐵路的修建,不僅傾注著邊區專家的智慧,更見證著邊區人民的艱辛付出和巨大犧牲。

在續修冶陶至亂石岩段時,橫亙在涉縣雞鳴鋪與偏店段的尖餅嶺,是阻隔山西、河北的一座大山,又是進出根據地腹心涉縣的必經之路。

1948年春,解放洛陽的消息傳來,築路隊倍感振奮,決心趕在雨季前移開尖餅嶺,貫通岩涉鐵路。

為移開尖餅嶺,涉縣出動民工15萬人次,開山劈嶺,平溝填壑,車拉人抬運送枕木。各縣民兵分批開進尖餅嶺,縣委書記、縣長深入工地第一線,民兵團、營、連、排、班立下軍令狀,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挖山運動。

《晉冀魯豫邊區交通史》記載:為達到不超過30/1000的坡度,測量隊員利用簡陋的儀器準確地標明線路,築路民工硬是在嶺上開出一條20多米深的路塹。

修築鐵路過程中,邊區人民作出了重大犧牲。時任涉縣縣政府建設科科長的江誌勝曾撰文:“一天下午在東寨村西索堡中隊的工地上,突然出現滑坡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,向坡下襲來……一個民工沒有跑掉,被壓住。馬上組織刨人搶救,刨出後人已不行了。”即便這樣,邊區群眾仍化悲痛為力量,繼續投入鐵路的修建中。

為解放戰爭立下汗馬功勞

1948年10月19日,從邯鄲發出的第一列工程車,鳴著長笛,駛入位於涉縣城北關的火車站。

新成立的華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長劉建章,在現場給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打電話:“董老您好!邯涉戰備鐵路鋪軌進終點站涉縣火車站,第一列工程車已進入車站,10月19日邯涉戰備鐵路全線貫通。”

董必武立即撥通西柏坡中央軍委作戰室電話,向正在研究南線戰勤保障工作的周恩來報告:“邯涉戰備鐵路,太行山出山鋼鐵棧道今天全線貫通。提前了十天。”周恩來喜出望外:“我們有鋼鐵快速反應線了!邯涉解了中央的急。”

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,邯涉鐵路全力投入到軍運當中,把太行山根據地的軍火快速運往前方。

“邊區人民修築的這條‘棧道’,傳奇般地將黃色炸藥運往淮海前線,若晚十分鍾,炸藥跟不上,黃維就會跑掉。”殲滅黃維兵團後,劉伯承北上西柏坡路過邯鄲時,曾動情地說。

劉伯承所指的這條攸關淮海戰役戰局的“棧道”,就是邯涉鐵路。淮海戰役期間,正是借助這條“棧道”,一趟能運30噸彈藥的軍列,從涉縣到邯鄲,隻需幾個小時便可到達。若換成牲畜,運送這些彈藥需要400頭牲口,最快也要3天。

邯涉鐵路的通車,連通了平漢鐵路、隴海鐵路。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,我黨在鄭州接收隴海、平漢鐵路,打通商丘,建立總兵站,勝利架起了“太行山—淮海大陸橋”,形成一條火車、汽車聯運相結合的千裏後勤保障線,拉近了燕趙大地與解放戰爭最前沿的距離。

不僅是對軍事,邯涉鐵路的修建對繁榮邊區經濟,增加人民收入,也起到了積極作用,還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鐵路領導幹部和專業隊伍。

1949年9月,為盡快恢複平漢鐵路通車,支援解放軍南下作戰,邯涉鐵路磁涉段被拆除,移鋪平漢線。

邯涉鐵路雖然運營時間不長,但其支前運輸、溝通物資交流所發揮的巨大作用,以及展示出的艱苦創業精神,將永載於共和國的築路史冊!(張獻偉)

監製:嚴武軍 鄭 岩

主編:許繼霞 史曉玲 李丹華

編輯:袁麗


評論一下
評論 0人參與,0條評論
還沒有評論,快來搶沙發吧!
最熱評論
最新評論
已有 0人參與,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